在厦门集美学村东南隅,留存着当地最古老的村落集美大社。走进这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落,像是闯入一个古老与现代交错的时空。
传统大厝、番仔楼和宗族祠堂被周围杂乱无章的现代民居包裹,形成典型的城中村痕迹。在如同蛛网一般的巷子里穿行,到处都能见到釉面红砖的古厝隐匿其中。
(相关资料图)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跟我们小时候差不多,没什么变化。”64岁的陈阿伯一口浓重福建口音,他是塘墘角宗长。在大社,像他这样的宗长有十位,分管渡头角、后尾角、岑头角、郭厝角、清宅尾角、内头角等十个角落。
在宗族制度下,这些被称为“角头”的聚集地,都有一处宗祠古厝,一年到头举办不同的祭祀活动。岁末年初,正是宗长忙碌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祭祀、宗祠内的庆典和民俗活动应接不暇。最热闹的是即将于正月十五开启的“刈香巡游”,每个角落都会举起属于自己的旗子参与巡游,来到大社中心的陈氏宗祠。始建于1343年的陈氏宗祠,1950年由陈嘉庚出资重修,建筑前殿抬粱构架,两坡屋顶铺上绿色橙色相间的琉璃瓦,木质雕刻很精巧。
另一个层面上,集美大社又是当代文化创意的聚集地。沿着大社纵向的小路行走,建筑不规则的临街面布满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大型涂鸦,使得街道的线性空间丰富又有趣。这些涂鸦是海峡两岸年轻创作者在连续三届创意涂鸦大赛留下的作品,现在这里已是网红涂鸦街。
大社吸引不少艺术家和创意者入驻,一端摄影、陶艺、尽心书屋等工作室形成大社“艺术家部落”的雏形。由古厝改建而成的西餐厅、日式深夜食堂、面包店、咖啡馆、甜品店则散落在巷中。
新年正是大社最热闹的时期。大社正中心的宗祠广场,一群孩子奔跑着玩礼花鞭炮,玩社区组织的新春游戏。有时一阵锣鼓喧嚣,戏台上搭台开始上演黄梅戏或南音,有时又是一场布袋木偶戏在街角搭出小小的临时舞台,吸引孩子和寻访年味的游人驻足。
700年大社的变迁
集美学村是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里,以前只是一个名为“浔尾”的小渔村。
元末明初,陈氏先祖移居到此,世代靠海吃海,以捕鱼为生。原始状态的小渔村从散落的“角头”模式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拥有十个“角头”的大村落。在闽南语里,“社”是村落的意思,大社意为大型村落。
“浔尾”是集美闽南文化的发源地。1913年开始,陈嘉庚在这里置业兴学,小渔村逐渐蜕变为集美学村。今天以集美大社为圆心,围绕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数所大学,几十栋校园建筑,都是闽南风格的红墙砖和燕尾脊。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社被新区包围,古厝之间也被渔民随意搭建起各种民居。百年建筑与新的混凝土建筑挤挤挨挨地混杂在一起,当地村民凭着不同需求和各自审美,一家家搭建起风格各异的民居小楼。
大社的街巷狭窄曲折,条条小道如同蛛网一样自由蜿蜒。每一条小道都没有规则可言,有宽有窄,2米至4米的宽度,仅容行人和摩托车通行。
对当年的渔民来说,这种近在咫尺的尺度,是从他们日常生活需求出发的,家家户户都有近邻的感受,站在巷尾说话,声音毫不费力地就能传到巷子那一头。塘墘角宗长陈阿伯说,他们童年时自由自在玩耍,这里就是一个小天地,母亲在开饭时喊一声,孩子们都能在角落听见。
这种自下而上的街巷肌理,不是规划师可以设计出来的。它没有章法,缺乏规划,却有一种迷人的附近感。
20年前,厦门岛西海域开启环境整治,生活在大社的渔民被迫上岸。离开大海的渔民在岸上寻不到生计,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则选择将房屋出租给附近工厂的工人。再之后,工厂外迁,租房的人也没了。
大社内的街巷逐渐形成一个封闭空间。老村民还记得,整个集美学村虽有嘉庚公园、嘉庚墓(鳌园)与陈嘉庚故居等诸多景点,但位于集美腹地的大社,就这么被遗忘,很多早年的自建房也成了危房。除了生活在这里的人,通常路人都会绕道而行。
集美街道办曾对大社的空置房做过统计,有上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很多家庭失去房租收入,也意味着城中村陷入衰退。
2010年,为解决大社人的生计,集美街道办开始实施“艺术家部落”计划。时任集美街道办主任林志斌记得,那时的目标就是邀请艺术家入驻大社,模仿深圳大芬油画村的模式,后者原本也是并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部落,最终打造成中国油画第一村。
在文旅浪潮下,大社在2016年开始新一轮社区营造。政府出资修缮青石板路,连续几年举办海峡两岸涂鸦艺术节,邀约年轻艺术家在大社旧墙上作画。非遗文创市集和公共演出也来到大社戏台,从点到面,大社的社区活力开始被激活。
艺术与传统,原住民与外来年轻人
一端摄影工作室主理人阿怎是较早入驻大社的艺术工作者。
阿怎选择大社,因为这里人少、清净,也有更现实的考虑,“房租便宜,可以拍自己喜欢的内容,不用太商业。”他们租下一套古厝,三间屋加一个露天小院,简单改造成朴素舒适的摄影工作室。这里像是她的第二个家,女儿在这里自由长大,小而温馨的会客厅摆着收来的老家具和旧物件,她日常阅读的书堆满了案头。
阿怎喜欢这里淳朴的烟火气,常带女儿拍摄大社的日日夜夜,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几年,来大社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时候游客会推门而入,她反倒有点不适应。
宗祠广场上,最醒目的一间古厝,被90后陈永钧改造为一间名为三喜的轻食餐厅。2019年国庆期间,他意外看到这间300多平米的老屋,决定与朋友合伙,保留民居的格局和风味,做一间融合餐饮、杂货、烘焙的复合型餐厅。
来自高雄的年轻人王圣棻,在大社开了一间深夜食堂“更也”酒肆。餐厅很小,每一个角落都是他自己设计,为的是制造一种城市稀缺的家的氛围。这家每天晚上七点才营业的预约制酒肆,迅速成为厦门网红美食打卡店。
在大社生活一辈子,陈阿伯很习惯这里的氛围,生活不紧不慢,有人情味,“我都不愿住到厦门岛内,太热闹。”
宗祠戏台前的广场是大社居民的聚集地,戏台不时有免费演出,平日里随处可见拿着自家小马扎散坐闲聊的居民,节日期间则是重要的活动举办地。妇人在这里晾晒衣服,坐在榕树下熟练地撬海蛎,孩子在广场上骑车玩耍,房与房之间的晾晒场上,有人忙着晒花生。
陈阿伯能感受到大社的变化。在他小时候,大社的广场、街巷和戏台都很热闹,在渔民上岸转行后,大批人口外流,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空间一度被荒废。最近几年,大社的传统活动与活力正在全面恢复。
大社的社区营造背后,政府是主导,厦门柒美社是重要推手,大社的村民和高校都是积极参与者。大社附近的集美大学、华侨大学,每年都会组织教学实践队伍,调研大社文化创意街区,研究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困难。这种不同角色共同参与的营造,让社区的改造变得更贴合本地,更有温度。
集美区政府一位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这些年,大社的修缮和更新是持续不断的。他们要保护大社的历史遗产,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延续大社居民的生活状态,保护老街巷的生态。未来,“大社文创旅游街区”的概念也将逐渐成型。
大社里有不少异域风情的侨房,最出名的是建业楼和文确楼。建业楼是旅泰华侨陈建业1954年兴建的,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修复后仍保存着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
建业楼仍住着陈建业家族的后代,为谢绝游客探访,平日从不开门。在第一财经探访时,幸运地遇到年迈的阿婆,入内一窥楼内风景,天井下,红砖与绿色琉璃栏杆,显现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据集美区政府负责人称,在未来,建业楼也会修缮后对外开放。
元宵节将近,大社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刈香巡游”,这也是陈阿伯开始忙碌的时候。元宵节当天,大社乡亲都会一大早赶到现场,参与这个沿袭了800年的大型巡游。漫长的巡游队伍会在方圆18.5公顷的大社村落里巡回,扛大旗、舞狮,走帝、攻城炮、祭拜祖先。
在“刈香巡游”这一天,人们抬着神像游街串巷“开闽王”,像数百年前那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对陈阿伯这样的原住民来说,这些欢腾的传统仪式,是生活在大社的意义。
1月31日上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际合作部主任苏传荣一行拜会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北京办事处,与新任所长古谷寿之等举行会谈更多
2023-02-01 15:57:41今年煤炭增产不低于5%、将达1365亿吨,同时还要兼顾双碳。1月31日,能源大省山西开年即聚焦能源增产保供。 在2023年山西能源工作会上,更多
2023-02-01 10:54:02国家统计局31日发布消息,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7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发生营业成本11684万亿元,增长71%;营业收更多
2023-02-01 10:09:55中国神华1月30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7亿元至707亿元,同比增长366%至406%。 预计2022更多
2023-02-01 09:56:57冀中能源1月31日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2亿至495亿元,同比增长5405%-8070%。扣非后净利润比上年更多
2023-02-01 10:03:54今年春节,冷空气强势来袭。大年初一早晨,漠河阿木尔镇劲涛气象站监测到零下53摄氏度的气温,低于1969年2月13日漠河气象站的监测数据,打更多
2023-02-01 10:10:04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8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其中,火电增长09%;水电、核电、风电和太更多
2023-02-01 09:53:56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并提出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多
2023-01-31 10:09:30日前,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复采矿井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紧盯春节复产更多
2023-01-31 09:59:43据天津市市场运行监测数据显示,1月份第三周(1月16日-1月22日),天津市煤炭均价为734元吨,环比持平。上周出现了旺季煤价的逆季节下跌,更多
2023-01-31 10:12:36